高考改革上海大同中學考察報告
宿松中學 生物教研組
2014年,國務院出臺了《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》,提出了核心素養,并開始修訂所有學科的課程標準;2014年7月19日,教育部出臺了《新高考改革方案》,并在上海和浙江兩省先行試點,這將引發學校課程重建、學生生涯規劃、學生綜合素質評價、學校教學管理變革等一系列連鎖反應,課程如何設置、學生如何選課、如何走班教學、如何學業考試、如何綜合評價等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面前。
帶著這些問題,2018年11月25日---11月26日,按照學校統一安排,生物教研組一行15人,赴上海學習考察了新高考改革試點推進情況。學習考察組聽取了上海大同中學郭金華校長對上海高考方案的解讀,聽取了大同中學為適應新高考、實施走班教學、學生生涯規劃、學生選課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面的做法和經驗。現就考察學習的認識和感受報告如下:
一、上海大同中學概況
上海市大同中學(Shanghai Datong High School)是上海市首批命名的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,先后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、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、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、上海市文明單位、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、全國文明校園等榮譽,為市教委首批批準的可接受外國留學生資格的單位,是黃浦區唯一可以招收外籍學生的學校,也是法國工程師文憑學校推薦基地、劍橋大學中國遴選中心生源基地。
上海市大同中學創辦于1912年,初為大同學院;1922年9月,改稱大同大學(包括中學部分);1932年2月,大同大學中學部改稱大同大學附屬中學;1939年9月,大同大學附屬中學改為大同大學附中一院、二院;1952年10月,大同大學附中一院改為上海市私立大同中學;1953年8月,私立經世中學高中部并入;1956年1月,學校改為公辦,更名為上海市第五十七中學,私立三八女子中學同時并入;1959年9月,復名上海市大同中學,學校被定為上海市重點中學;1969年4月,與培堅初級中學合并并改名上鋼三廠五七中學;1978年1月,恢復上海市大同中學校名。1982年最早在全市恢復學生黨建工作,首創值周班制及德育校本課程建設。1987年起率先在全市開展高中課程整體改革,形成了成熟的課程體系和豐富的課程內容。
截至2007年4月,學校占地面積50畝,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,在校學生1700名,教師110人。2017年11月,上海市大同中學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。
二、新高考制度改革的總體定位和基本原則更加明確。
這次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總體定位是: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進一步完善制度,促進教育公平、提高選拔水平。
這次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,立足基本國情,著眼長遠發展,著力把握以下基本原則:
一是堅持育人為本。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,深入推進素質教育,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。
二是確保公平公正。把公平作為第一要求,加強宏觀調控,完善法律法規,健全體制機制,切實保障考試招生機會公平、程序公開、結果公正。
三是體現科學高效。增加學生選擇權,促進科學選才,確保考試招生工作有序實施。
四是積極穩妥推進。整體設計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,促進普通教育、職業教育、繼續教育之間銜接溝通,統籌實施考試、招生和管理制度綜合改革,試點先行,穩步實施。
三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標任務更加清晰
這次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標是: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,2017年全面推進,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,形成分類考試、綜合評價、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,健全促進公平、科學選才、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,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、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“立交橋”。
改革的主要任務包括五個方面:一是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,進一步促進機會公平。二是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,更好地引導素質教育,促進學生健康成長。三是改革招生錄取機制,規范考試加分、自主招生,改進錄取方式,拓寬多種形式學習通道。四是改革監督管理機制,加大信息公開力度,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。五是在少數省(市)開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。
四、新高考改革的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
這次新高考改革,最突出的變化就是考試形式和錄取方式發生重大變化。取消文、理分科,高考實行3+3模式,即全國統考的語文、數學、外語三科加上從政治、歷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這6科選3科。錄取實行兩依據一參考。依據之一,是全國統考的語文、數學、外語三科成績,其中外語學科納入平時的社會考試,考生可考兩次,取最好的一次計入總分。依據之二,是從政、史、地、理、化、生這6科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選3科成績計入高考總分,而且考試又分為合格考和等級考,計分辦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一參考,即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情況。實施綜合評價,強調"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、參考綜合素質評價",試行"三位一體"綜合評價制度。
五、新高考給學校管理和教學帶來的新變化
1.高中教育資源面臨空前挑戰。
(1)同一門科目,一部分同學選為學業水平考試,另一部分同學選為高考科目。不同的學生,對同一門科目關注度、要求會不一樣。普通高中必然要全面推行學生選課和走班教學,而這面臨的第一大挑戰,就是現有師資難以滿足實際課程開設需求。
(2)每門學科的學生選擇數量不同,各學科的老師需求量呈現不均衡狀況,當學生的選擇過于集中于某一學科時,這門學科的老師會數量短缺,而另外學科的老師則可能出現過剩現象。
(3)學生在選課時,除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外,很可能會同時注重名師效應,集中選擇某位老師,這樣勢必造成部分老師工作量過大的現象。
2.走班制教學:現在的大班額對走班制教學是一個很大的限制,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坎;實施教學的場地問題,老師數量和質量能否滿足這種變革的教學需要的問題,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。
3.分層分類分項教學的實施:這是新高考彰顯的一個基本理念,即選擇性教育理念,助力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。
4.學生選課系統的建立與指導:學生要在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政治、歷史、地理六門課程中選擇三門,總共有20種選擇方式,將面臨如何選、學生是否會選、誰來指導的問題。
5.走班教學的推進涉及教學行為、制度與理念等各個層面的整體性變革,學校如何建立一種新的教學運行機制和模式,如何指導學生從6門科目中選擇出自己的3門選考科目,統籌安排三年的教學計劃、課程設置、教學管理以及考試時間,所有這些問題將成為高中學校最直接、最現實、最緊迫的問題。
6.校本課程的開發:全面開發與優化基礎型課程資源,并根據各學校各學習領域的特點,實踐、總結、優化和編制符合各學校在特色發展、內涵發展上的校本課程資源。
五、大同中學應對新高考的措施和經驗
構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。綜合素質評價突出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,客觀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,整體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,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增強社會責任感,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。綜合素質評價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。綜合素質評價內容主要包括: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、修習課程及其學業成績、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、身心健康信息、興趣愛好與個人特長等。啟用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化平臺,設立實踐基地,刷卡計時,出具證明,計入檔案,建立客觀、真實、準確記錄信息的監督機制。
2018年12月5日

